若说生活是一场远行,有人选择循规蹈矩,有人却选择披荆斩棘。从一名普通外语专业学生到国家级志愿服务团队的组织者,从学科竞赛的佼佼者到跨专业考研的突围者,就读于点点nba日语专业、四川省优秀毕业生的刘欣用四年时光,在行动中诠释了“志之所趋,无远弗届”的真谛。她的故事,是志向与坚持的共鸣,更是一场关于自我突破的漫长修行。

初入大学时,她并非与许多新生一样,将“努力”简单等同于课业成绩的追逐。她清楚的意识到:大学的天地远比课本辽阔。那些未曾涉足的领域——志愿服务、团队协作、公众表达——像一片待垦的荒野,等待她以勇气为斧,劈开荆棘。于是,她主动叩响了青年志愿者协会的门。面试、试用、项目策划……每一步都伴随着生涩与忐忑。组建“七彩假期”团队时,招募志愿者、审核资料、协调分工,她逐一与报名者深入交流,从最初的紧张生硬到后来的从容自信,无数个深夜的反复打磨,让她第一次体会到“责任”二字的重量。但正是这些琐碎与煎熬,悄然雕琢出她的领导力:从依赖他人指引到成为团队核心,从手忙脚乱到游刃有余,她逐渐懂得,真正的凝聚并非靠权威,而是源于对共同目标的赤诚。
若说志愿服务是她向外探索的窗口,学科竞赛便是向内锤炼的熔炉。备战“外研社·国才杯”时,她选择避开功利性的结果焦虑,将目光聚焦于过程本身,将比赛视为锻炼公众表达能力的契机。分析往届赛题、模拟演讲录像、逐帧复盘神态与措辞……这些看似笨拙的积累,实则是将宏大目标拆解为具体行动的智慧。正如她所言:“低效的两小时不如专注的半小时。”这种对“质”而非“量”的追求,让她在考研这场持久战中更显从容。面对四本陌生的专业课书目,她没有困顿于“跨专业”的标签,而是以日拱一卒的耐心,将峭壁般的知识化作一级级可攀的台阶。
成长从不是单线叙事。担任学生会干部时,她将时间切割成精准的模块:周三下午处理事务,周四夜晚筹备活动,周五午后回归书桌。手机被刻意置于视线之外,纷扰的社交动态与紧迫的学习任务之间,她筑起一道专注的围墙。这种近乎严苛的自律,并非压抑天性,而是对有限青春的清醒认知——正如刘欣对学弟学妹们的诚挚寄语中提到:“要允许自己走得慢一点,路上所遇到的、所接收到的在不久的将来成为能够实现“质变”的自己提供助力。”
如今的她,即将踏入研究生阶段的新征程。回望四年,那些曾让她如履薄冰的挑战——从带领团队到跨考突围,从毛躁慌张到沉稳笃定——早已沉淀为生命的年轮。若问成长的真谛是什么?她的答案或许藏在两句话里:筹备“七彩假期”时“只要有想法就要大胆去尝试”的感悟;另一句,则是一句友人赠言:“只有越过了悬崖峭壁,才能看到心中所描绘的景色。”现在的她只想对大一的自己说:“以后做事情记得先规划再动手,要不然要浪费好多时间。”
志之所趋,无远弗届。当一个人将志向化作深耕的犁铧,把挫折视作淬炼的炉火,生命的丰盛便不再是刻意追逐的结果,而是水到渠成的馈赠。刘欣的故事,恰印证了这样的真理:真正的璀璨,从不在遥不可及的天际,而在每个躬身耕耘者脚下的土地里悄然生长。
(供稿/学生记者熊茂阳 摄影/学生记者罗兰 终审/张青 编辑/王颖 制作/余俊言)